研究生
汉诺威大学交换生心得(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0-17


20129月,我的汉诺威之行告一段落,去德国体验本土学习生活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老师们让我们开拓视野的希望也算是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学期,但这次德国之行带给我的丰厚体验却是十分难忘的。

【关于大学对外交流合作办公室】

汉诺威大学的国际交换生项目非常成熟,这也在我们初到汉诺威时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从我们递交交流项目申请开始,汉诺威大学对外交流合作办公室就始终和我们保持联系,这在我们准备材料、提前办理住宿、交注册费等过程中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学生宿舍被提前安排妥当,学期车票(可免费搭乘市内公交车和下萨克森州内列车)和食堂卡等也都提前办理完毕,我们到达的当天还有外办安排的同学专门把宿舍钥匙送到我们手上。学期内外办又多次组织了包括中国之夜在内的各种活动,对于交流生来说,有事找外办是句实在话,没有外办的日子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关于独处】

汉诺威的超市会在每天晚上八点和周日歇业,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聚会恐怕没有太多的夜生活,白天上课、晚上在宿舍看书就成了几乎一成不变的节奏。这种强制性的规律生活虽然偶尔会让人无聊到抓狂,但实话实说,它确实适应做学术的需要:安静的环境、方便借阅的参考书籍(图书馆一次最多可借阅128本)、单纯的思考空间,没有太多的干扰让人心猿意马,也没有太多的选择让人眼花缭乱,固定的生活节奏自然而然地连贯成了规律的学习习惯,而这种简单的循环是我在大城市里很难体会到的。市中心并不大,即使一天有些事情要办也能很快就办好,加上公共交通便捷而准时,更多的能够被节省下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

【关于学术】
人们泛泛而评的所谓德国人认真严谨擅长思考其实终究归于他们的某种单纯,这种单纯是在地广人稀节奏惬意的城市里被滋养的,是在一种简单的、周而复始的安定生活中产生的。他们不那么匆忙,他们有时间坐下来读、写和思考,而这种全民性的思考在学术领域则达到了某种高峰——有一群人,他们的职业就是读、写、总结和思考。所以为了达到这种境界,学校里有名录繁多的课程,而学生所需要的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而且不用担心,开课数目之多绝对能让人找到自己真心想去上的课。

在德国,可能的学术地点是单纯地集中在学校里吗?答案是否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拿到一定额度的资助以完成某项研究,出版社、剧院为艺术创作者提供支持,德国至今仍有为数不少的诗人和作家(课上一个诗人就在我们的讲台上朗诵他的作品,身在那种环境下会不由自主地和所有人一样认真地倾听、思考和喝彩,那种感觉就像穿越了一样,在国内无法体会),当然更多的确实是学校里研究型的学者们。在德国可供学术生存的空间是很大的,而且人们确实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其需要的便利。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世界是有风险的——语言是否能完整地表达思考的内容;表达出来的东西能不能被受众接受;表达的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可延续的,还是一旦脱离了思考着的头脑就干枯了;思考者有没有能力持续地思考而不被不断产生的困惑所击垮,等等。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有风险的探索方式可能会产生殊途同归的乐趣——或许音乐家和文学家苦苦追寻的是同一种感受,或许一个东方的思考者和一个西方的流浪汉洞悉了同一个秘密。正是由于更多的人愿意去尝试着探索,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有趣作品的诞生,这种有趣是指能激发起人们探索作品含义的愿望,虽然这种探索也大多是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学术的乐趣即在于此,当每个人都本能够以一种符合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世界的时候,我们将能期待多少种不同的解读!当我们知道那些所谓哲人的哲理不过是他们自己对世界的一种解读时,我们能不能感觉到学术是一个多么庞大且可待填充的空间?在北京,更多人在为生活这个核心而奔波,当它膨胀到一定程度,那么学术的空间也就少之又少了,虽然这只是不同人的选择而没有对错之分,但群体的选择性毕竟会影响小范围内的文化氛围。


短短的几个月其实是一种探索的过程,而探索异国情调永远是身在国外的乐趣。

版权所有:8040威尼斯(中国)有限公司 2011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